AI图像识别技术突飞猛进,景深相机逐渐普及,智能眼镜正变得轻便实用……单点技术的突破位看似毫无关联,却共同为AR的应用打下基础。有预测称,继文本、图像、视频之后,3D/AR将成为互联网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AR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产品?电商领域,京东部分商品已上线3D虚拟试衣和VR展示功能,淘宝则用“捉猫猫”将AR游戏与线下门店营销结合。在社交领域,也涌现出一批AR应用,36氪近日接触的「乐无」是一款运用AI+AR技术,基于图像和空间的陌生人社交产品。
互联网时代的陌生人社交产品大都基于线上信息,通过LBS 技术进行匹配。乐无创始人兼CEO庞斌认为这样的匹配精准度较差,无法满足用户的社交诉求。特别是对女性用户而言,得到的选择往往“质量不佳”。而在传统线下的社交场景,则自带人群分层,更容易找到适合的人。基于这样的判断,乐无认为下一代社交入口将回归线下。
乐无的底层逻辑是为现实世界的所有事物都建立 AR 虚拟身份并产生连接,包括人、建筑物、店铺、物件等等。用户进入乐无,需要扫描自己的脸部生成ID。而扫描过程中产生的动态图像将成为用户在乐无世界的社交形象(可更改)。
在线下,用户可以扫描想认识的人,如果人脸+位置信息在乐无数据库中匹配上,就会弹出其账号,用户可以直接私信搭讪;如果没有在数据库中找到,则会为其建立新的“身份”,并提示可邀请ta来激活。乐无正考虑引入区块链技术,对邀请多个新人激活的用户给与代币奖励,以迅速扩大用户规模。
在线上,用户可以通过“心动”和“空间”功能认识新朋友。“心动”的操作类似于探探,但用户形象都是动态形式展示;“空间”则是运用AR 技术,用户打开摄像头识别周围的场景,即可进入周围的特定“空间”发布话题。
创始人庞斌认为,陌陌上缺少个人身份信息,微信又太过于私密,陌生人交友缺少一个有信任感同时又保护隐私的空间。乐无以线下场景为入口,为用户建立虚拟身份,塑造“可信陌生人”。
乐无APP于 2017年5月上线,目前约4 万月活用户,以一线城市的90后为主。在获客方面,主要除了用户推荐,主要在音乐节、学校等线下场景进行投放推广,次日留存率约45%,七天留存率约20%。产品技术上涉及人脸识别、3D引擎、体验能耗等等方面,公司定位于技术的整合者,其人脸识别模块采用商汤的解决方案。
如果向远看,庞斌认为图像和空间会在未来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入口,例如图片搜索、口碑“附近”等。乐无定位于下一代社交产品,在产品发展初期通过陌生人社交吸引用户,未来则希望成为AR版“微信”。
新的互联网时代需要新的交互方式,用手机扫描他人在当下还不太自然,但在智能眼镜普及后将得到普遍应用。目前来看,产品和技术距离成熟还需要2-5年的时间,但已可以勾勒出未来的社交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