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歌手跨界来当导演了
来自台湾的歌手吴克群,在10月26号推出了他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为你写诗》



在经过一个个四十大叔强扮学生装嫩,撩拨少女的心的国产青春片之后,观众彻底对青春片失去了信心

靠着粉丝们真金白银的进行爱的供养,上映6天(截止到10月31号)的《为你写诗》的票房达到了1160万,不可谓不惨淡

歌手跨界导演,谋求自身代表的情怀影视化,实现别样的价值套取,这种商业模式,彻底失败

早期的歌手跨界当导演,更像是真正满足自己的导演梦
中国影坛中,最早歌手跨界导演的人应当是张艾嘉
当初张艾嘉,17岁以歌手出道,一首《童年》令她在香港、台湾声名鹊起

但很明显的是,张艾嘉对电影的爱显然是多于歌曲的,成为歌手更像是为做导演谋取资本,在此之后,她真心的投入了电影,甚少在唱歌

本片一经推出便因其青春味十足和奇幻的设定,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倘若说在这之前,歌手跨界导演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导演梦的话,那么到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出现后,这一切便都变了

那么《致青春》的出现,则是开辟了其他职业跨界做导演的模式
赵薇或许自己也不知道,她的一部电影竟成了大部分人跨界当导演的模板
这份公式就是:跨界导演拍处女座,最稳妥类型就是青春片
2013年郭敬明指导的《小时代》上映2014年韩寒指导的《后会无期》上映2015年苏有朋指导的《左耳》上映2015年何炅指导的《栀子花开》上映2016年张嘉佳指导的《摆渡人》上映2018年刘若英指导的《后来的我们》上映以及最近上映吴克群指导的《为你写诗》甚至摇滚教父崔健指导的《蓝色骨头》也可以算作青春片

而他们也正好刚刚走上社会,脱离学校的温巢,初次见识了社会的险恶,无比怀念学校那段单纯的岁月
所以,跨界导演搭配青春题材,再加上小鲜肉演员,便成为了一个谋取最大观众公约数的选择
既能取得粉丝的欢心,又能最大限度的迎合当今消费主力——年轻人的心态
但歌手跨界显然比其他职业的人跨界当导演有着一个明显的优势,他们有情怀
虽然郭敬明的《小时代》也有着众多的拥趸,但从受众来说,一首歌的流传度,显然比一本书要广的多

从何炅的《栀子花来》到刘若英《后来的我们》,都是采取的这个套路




得益于周杰伦与九把刀的功劳,前期歌手导演的作品都是直接拍摄校园青春片
暖色调,高打光,学校的封闭环境可以使观影者无限地沉溺于这片假象之中

于是刘若英执导的《后来的我们》便首先为其他歌手做出了表率
近年情怀二字的盛行,使人趋于怀旧,不光怀念过去的时光,还怀念过去的感情
因此在《后来的我们》中,我们既能继续在过去的时光中陶醉,还能在前任的臂膀上哭泣

而《为你写诗》显然不懂这些,吴克群依旧沉溺在原来的青春片模式中,没有进化改良

而造成歌手跨界当导演的首要原因,就是制片商对这种商业模式的依赖
在赵薇与郭敬明当导演成功后,制片人们嗅到了一个商机
那就是把明星以往的情怀影视商业化,把他们的作品进行IP改编搬上荧幕
在全民怀旧的风潮中,稳妥地选择迎合最多数消费者喜欢的青春类型,便能稳赚不赔
正是这种模式,令众多的制片厂商向歌手们发出了邀约,制作了这一部部模式化的商业烂片
深陷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以往非常红,现在有些沉寂的的歌星,因为他们更富有“情怀”

刘若英的《易副官》钟汉良的《沙漏》光良的《未完成的童话》水木年华卢庚戌的《一生有你》......这一个个青春言情味十足的片名,以及与成名曲相关度极高的内容,令大众感觉套路化十足
其实我们并非反感跨界拍电影
演员出道的姜文,美工出道的冯小刚,摄影出道的张艺谋,国内的众多导演大佬都是跨界转型,才成功的
但他们与歌手跨界十分不同的是,他们原本的职业与电影的联系都十分紧密,跨界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所以,徐峥、黄渤、吴京的转型受到的非议远比其他人要小,毕竟演而优则导


工业化程度更高的好莱坞,绝少出现跨界的事,即便有,要么是是大明星的玩票儿之作,要么是从小成本起家进军导演届
决不是,我国影视界制片商伙同歌手圈钱的中国特色
即便流行歌王迈克尔·杰克逊在一生之中只当过两次导演,都是和成功导演合作的作品
一个是马丁·斯科塞斯,一个是大卫·芬奇,只有在这两位超级大导的加持下,迈克尔·杰克逊才敢拿起导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