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批批90后、95后开始步入社会,这些主导网络话语权的年轻人越来越爱讨论这样一个话题:怎样才算活成一个合格的成年人?最能达成共识的关键词恐怕是,不动声色
在自己家门之外,唯一敢让眼泪流出的地方是公司的厕所,和漆黑一片的电影院
就这,还得咬着牙憋着气,不让自己抽泣的声音被人听到
我们太有自知之明,可是就不会有因此而想挣脱桎梏的时候吗?就像不久前上映的《波西米亚狂想曲》让一干被生活磨平棱角的成年人为摇滚激情流泪,这种当代生活的困境也让人想到了另一部经典电影——杰克·布莱克主演的《摇滚学校》
无论是表演更细腻的电影版,还是现场演出震撼人心的音乐剧版,这个故事虽然老套,却足以让人意识到一件事——成年人活着活着,就不知道自己该活成什么样了,有时还不如一群小孩清醒
男主人公杜威·芬是一个热爱摇滚,却在世俗眼光中一事无成的“loser”
他被自己组建的乐队赶走,身无分文地寄宿在死党家
这不是一般的小学——这是学费昂贵的私立小学,小孩子都是照着必进常春藤大学的精英模式培养
他们在学校的唯一意义就是分数和表现,不被允许喜欢学习之外的东西,更不能做出格的事
总之,这些小孩都像家长和老师期望中一样乖
但他无意中发现这些孩子其实很有音乐天赋,便开始蠢蠢欲动
他拿自己吃了灰的乐器教这些孩子成为吉他手、贝斯手、鼓手,想带着这些小孩组一支乐队参加比赛,完成自己的梦想
背后的原因,音乐剧版本的改编交待得更为细腻:这些父母和老师眼中的乖小孩,其实有很多不满想呐喊
有的孩子喜欢时尚,体育世家出身的爸爸却要求他必须喜欢橄榄球;有的孩子刚转学过来觉得很孤独,家长却一味担心她精神有问题;有的孩子的爸爸是日理万机的大忙人,永远都在讲电话,从来没有耐心听孩子想跟他说什么……就像音乐剧版本中这些孩子的合唱中的心声:I'vegotsomuchtosay,我有好多好多话想说ifonlyyouwouldlisten.只要你愿意聆听I'vetriedeverywhichway,我已经用尽所有方法andstillyouneverlisten.但是你还是拒我于千里之外Can'tyouseeI'mhurting?你不知道我真的很伤心吗Icouldn'tbemoreclear.只有我自己心里明白ButIpromise,onedayI'llmakeyouhear.我保证你总有一天会听见的IfOnlyYouWouldListenTheOriginalBroadwayCastOfSchoolOfRock-SchoolofRock:TheMusical(OriginalCastRecording)他们也不想只做被规训的乖孩子,他们压抑的生活中有很多话想说
这些孩子从一出生,就注定以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为目标,杜威带他们玩摇滚乐却发掘了他们的价值不止“学习好”这一面
技术宅可以用电脑设计舞台灯光,喜欢时尚的孩子可以负责服装,大块头可以负责安保……他看到每个孩子在学习优异之外的特点
甚至班上那个最一板一眼的小女生,看起来和摇滚最格格不入,杜威却让她做乐队经理,监督所有人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
生活中有个“老大”,它是主宰生活的权威,说一不二,从来不在乎你想什么
杜威却告诉孩子们,你可以将自己对它的愤怒在摇滚中释放
离经叛道的杜威和摇滚,最终事情败露,引发了家长的强烈不满
他们终于正视,自己的孩子做喜欢的事、说想说的话时的样子是闪闪发光的
电影里那些站在摇滚热情对立面的人,其实都不是“坏人”
男主的死党是一个迫于女朋友压力“改邪归正”的居家好男人,年轻时其实是男主玩乐队的好搭档,也曾有个狂野的摇滚梦
摇滚对他而言,就像每个人小时候都为自己规划过的乌托邦,后来逐渐被现实敲醒:自己没条件、没天分,那就算了吧
所有人只知道她像个工作机器,没人知道她也曾经很开朗、很幽默,会为了自己热爱的摇滚歌手发疯
但身为校长的重担,来自“衣食父母”家长的压力,让她必须收起所有多余的激情,逐渐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
这是生存的需要,再正常不过
就像变色龙披上一层隐身于环境的伪装,我们收起冲动,学会隐忍,自觉地被规训成了一个正常的大人
可是,人非草木,我们总有需要释放生物本能野性的时候,让胸中那头被束缚太久的野兽冲撞心房
就像电影中的家长和老师在台下,看着孩子们激情的表演而心潮澎湃;就像音乐剧台下的观众看着小演员们在台上不知疲倦地演奏,而感到无比痛快
《摇滚学校》的故事中,杜威从不教孩子们拿摇滚乐泡妞、装X或是沽名钓誉
他让孩子们通过摇滚达到的“叛逆”,不是故意破坏与作恶,而是面对乏味生活时让心灵不甘于沉寂的勇气,是表达自我、追求自由的呐喊
用它来武装自己,反而是一种学会和世界和平相处的出路
《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等等作品,都是在展现“人本教育”的主题时,让迷茫的年轻人找到并释放真正的自我
屏幕外的我们也会被这种探索的过程深深感动——一个人灵魂的自由,不该被某种自大的力量奴役
从小到大,多少中国的孩子都是在“你应该”和“你不该”的训斥声中长大
上学的时候,总有一种声音用蛮横的姿态,试图从外部表现给一个人定义
你这样、你那样,所以你不是个我所需要的“好孩子”
步入社会,又有太多能被说三道四的“把柄”,只因你活得不像个得体、理智、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电影《极度狂热》当人们为电影中那些勇敢的学生叫好,其实也是在寻回一部分丢失的自己
即便回到日常生活中,我们依然会选择隐藏起真实的情绪,压制住想要呐喊的愤怒,选择迎合生活的琐碎、职场的势利、人情的亲疏
但至少,我们能在虚构的故事和真实的音乐中找到一个精神角落,唤起心中那股热情的生命力,就已经弥足珍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