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电影、网剧和各种小视频之外,网文、书籍等其他载体也会出现“排雷”、“OOC预警”、“真香警告”等字样,来提醒我们避开某些可能引起不适的内容
那么“高能♂预警”到底能不能发挥作用,有没有它存在的意义呢?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研究了人们对预警弹幕的态度和行为决策,以及预警弹幕引发的情绪反应等等,得到了一个比较积极的结果
实验从网络调查开始,研究者测量了80个人面对预警内容时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对高能预警的看法,以及日常焦虑水平等
结果表明,预先提示会让人们面对实际的高能内容时更加焦虑;而把预警视为保护举措而非瞎操心的人,也更可能回避后面的内容
参与者还需要预测假设观看这两部视频的话,他们可能的消极和紧张水平
更多人选择了没有预警的视频,且也对之预估了更少的负面感受
这一现象在那些相信预警是一种保护的人身上尤为明显
那预警是越详细具体,效果越强吗?近一千人被随机分为三组,阅读涉及暴力的文章的三个版本:第一组没有预警,第二组则标注了“预警:本文含有不适内容”(TriggerWarning:Thisarticlecontainsdistressingcontent),第三组明确标注了内容“预警:本文含有家庭暴力相关内容”(TriggerWarning:Thisarticlecontainscontentarounddomesticviolence)
总体来说,被预警了的读者比没有预警的,在阅读时出现了更少的负面反应
联系到我们平时看b站的体验,如果我们期望在高能内容前会出现预警,是不是预警弹幕反而让一颗心早早悬到嗓子眼,等到冲击性内容真的出现,也还是该吓着仍然被吓着
媒体界也一直存在着“到底该不该加上预警信息”的争议
一个例子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他们在体验一些和创伤经历相关的事物时,会更加敏感,觉得焦虑、痛苦甚至生理不适等
按理来说,高能预警能帮助他们做好准备、或者避开冲击性内容;然而实际上它却不经意间破坏了一部分情绪上的韧性,并且在阅读藏雷的内容时更加紧张
除此之外,高能预警也使人们更加确信,自己面对创伤内容时会很脆弱
从上文来看,我们或许可以说,相信自己会被伤害的人,面对高能预警会更脆弱;自认坚强者则能变得更经得住冲击
这可以归功于自我实现预言——让我们对自己的信念影响自己的行为举动,从而成为现实,同时预警也会提高我们对潜在危害的期望
这大概就是在鬼屋门口贴上“恐怖慎入”后,怂怂的学堂君已经被脑中的幽魂血影,吓得杯弓蛇影、草木皆兵,而胆大的小伙伴却对着可以想见的恐怖场景跃跃欲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