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上海17岁男孩跳桥身亡」的视频在微博和抖音疯传
看完挺难受的
短短5秒,一个生命就陨落了
母亲没拉住,捶地痛苦
很多评论都在说,温室里长大的孩子,太脆弱了
不仅不爱惜自己的性命,还会让母亲在自责中度过余生
也有人批评母亲,偏激教育
指出脾气火爆的家长,通常多家庭悲剧
鱼叔无意分析谁对谁错,更不愿意在这样的悲剧面前指责谁
而是想聊聊教育
在我的记忆里,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是闭着眼过的,根本不存在什么升学压力,直到中考
然而,现在的孩子,压力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如果想进入好的私立幼儿园,不仅孩子要接受各种面试考核,五关斩六将,家长也需要
甚至,家长太胖都会影响小孩升学,因为这说明父母自制力差…可尽管入学难,收费贵,录取率低,家长还是硬要把孩子塞进去
原因无他,就是大家都认为,私立学校出来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
这里面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对此,阶级观念最为根深蒂固的英国人,拍了部纪录片,揭开了答案
因此有人说,这是英国版《变形计》
片中参与交换的两所学校,在硬件上存在很大差异
私立学校沃敏斯特,是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高级寄宿学校
有400名学生,每年900多万英镑的教学预算
拥有700名学生,每年却只有500万英镑的教学预算
沃敏斯特中学学费高昂,每年2万7千英镑(合人民币23万)
这意味着,进入这家中学的孩子,都有着优渥的家庭条件
而本罗斯中学的生源,就比较混乱了
每周都有人入学,有人退学
中途入学的插班生往往是来自伊朗、叙利亚等战乱地区的难民,通常还不会说英语
私立中学的学生进入公立中学之后,学校组织了一次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私立中学的学生,阅读理解水平超过了十八岁群体的平均水平;而公立中学的学生,只达到七岁儿童的阅读水平
来自公立的布莱特,下课时,完全没有形象管理意识,会把毛衫上的尼龙绳叼在嘴里
旁边的赞德问他,「你不担心自己的未来吗?」布莱特说,「我担心啊,不好好学就考不好,但我不是一直玩儿,我就玩一会儿」
显然,赞德说的「未来」并不是能不能考好这么简单的问题
面对日后的规划,布莱特说,「如果不好好学习,以后就找不到工作,没钱吃饭,所以好好学习很重要
」可以看出,他接受学习的动机是「不得不」,对未来是模糊的
明确表示自己喜欢工程学,「我已经决定了要朝这个方向发展」
人生目标出现得更早、更确定,也就更清晰学习的目的,是「要成为」,而非「如果不」
这一切差异来自两个学校的教育,私立学校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公立学校则并没有把重心放在这里
沃敏斯特的校长马克,到本罗斯上了一节课,学生对他的评价是:不仅会关注在课堂上活跃的孩子,还会时常cue到沉默的小透明,然后疯狂夸赞
接下来,轮到公立中学的学生们交换到私立中学去体验生活
沃敏斯特中学的学生六点半起床,五点放学,每天有忙不完的事情;而本罗斯的学生八点起床,三点放学,没有作业,放学就打游戏
每天早上,都有老师化身人形闹铃提供叫醒服务,保证每位学生按时起床,有条不紊进入新的一天
而这也是最令本罗斯校长震惊的一点:这里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已经开始走起了「牛津步」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赞德可以拥有如此明确和具体的人生目标了
晚宴要求学生们穿礼服西装,相当正式,而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他们在这种场合也能够做到侃侃而谈,游刃有余
宴会上,私立学校的学生们都表现的落落大方
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活泼好动爱捣乱的布莱特
当其他孩子还在尴尬中努力适应时,布莱特就已经在酒会上与校长攀谈起来了,还非常自然
刚刚走进宿舍就表示,「这儿比我们学校好」
校长说,「我希望你在这里能够意识到…」布莱特马上接过话茬儿,「我做的不够好,我会再接再厉
」然而校长说,「我话没说完呢,我希望的是,你在这里能够意识到,你是能成大事儿的人
他更加积极,更加努力适应沃敏斯特的生活
不到一周,他的态度和气质就与在公立学校时完全不同了
交换即将结束时,布莱特对赞德说,「我真的很喜欢这里,想要留下来
在本罗斯中学时,赞德和布莱特经常会遇到一些「小里小气」的同学
目光交接时,不打招呼,而是赶紧躲开,表情奇怪
而在沃敏斯特,学生们则会友好很多
陌生的同学之间目光接触后会笑着对彼此打招呼,甚至有人主动对布莱特搭讪,友好热情
周围的环境有条不紊,周围的同学落落大方,从小就高度自律,也就更能在长大后的日子里规划好自己的生活
还有更多的机会去见识和接触成功人士,与名流之间的距离更短,与成功之间的距离也就更近
这并非人脉,而是让孩子从小就明确地知道,「我也有这样的可能性」
因此,出身好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成为优秀的人
「龙生龙,凤生凤」的原因并非拿钱砸,而是优秀成为了一种基因
有句老话叫「寒门出贵子」,意思是出身贫苦的孩子,往往更愿意拼搏奋斗,不畏艰辛
可事实并非如此
正如我们在片中所看到的,在进入沃敏斯特中学之前的布莱特,完全茫然,没有目标,对于未来的逻辑也是「如果不」,根本不知道「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
这也是寒门难出贵子的原因
交换结束之后不久,「想要留下来」的布莱特,成功获得了沃敏斯特中学2万7千英镑的奖学金,随后正式入学
不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参加了学校第一橄榄球队,甚至还参与过学校组织的出国交换
而另一位来自叙利亚的女孩纳兹,则始终坚持留在公立学校
她是个学霸,门门拿A,而她不去沃敏斯特的理由:一来是因为成绩已经到了天花板,不会更好了;二来则是因为沃敏斯特的学生个个家境优渥,她认为这是个象牙塔,并非真正的社会
看了这些交换生的后续发展之后,鱼叔发现环境起点固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其内核有两个:一、独立人格
拥有独立人格,内心更加强大,不会轻易被现实打败;也不会在面对挫折时,缴械投降,选择结束生命来解决问题
二、目标感
鱼叔始终不喜欢很多家长挂在嘴边的「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去捡破烂」这样的口头禅
这样的话不会给孩子动力,而是会在无形中,让学习变成孩子的无奈之举
往前看,一片混沌,而往后看,无底深渊
他们只能一头雾水地往前跑,终点在哪儿,不知道
而好的教育,则是平等的分享信息和资源,让无论何种家庭背景的孩子都能够清晰地明白,社会上任何优秀的,杰出的角色,都是你可成为的
这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