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对于影迷还是非影迷来说,《复联4》可能都是他们这两天生活里的最大话题
预售票房超过5亿,两天票房破10亿,98.3%的综合票房占比和84.5%的排片占比,让这部电影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神话
漫威的粉丝们纷纷挤破头都要抢到一张零点场的票,仿佛只要一票在手,哪怕还未入影院就可以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而在这个错觉的背后,是一部美国好莱坞超级大片一夜之间占领了85%的中国电影市场,而留给中国电影的,只有可怜的15%的想象力
15%是什么概念?当初冯小刚在《我不是潘金莲》上映期间给万达影业老总王健林写公开信抱怨他的电影排片率太低的时候,《我不是潘金莲》的全国排片率,是30%以上
更别说,这15%还是除了《复联4》以外,所有十几部国产电影在共享
中国的电影市场从票房上看,冲上了顶峰,但是封顶的景状确是这样的:一部《复联4》在山峰中间躺成了“大“字,旁边十几部中国电影可怜巴巴的挤在一起,冻得浑身发抖,呼吸困难,轮流在吸一包氧气,大公司投资的商业电影或许能多吸几口,喘息一阵,转头一看,艺术电影早就被挤到了边边上,别说凑上去吸一口氧气,只要那只巨兽稍微翻个身,他们就得跌落下去,摔到谷底
这些电影听起来名字都不讨喜,而他们的票房成绩,也确实是不怎么能让人高兴得起来
也许有人会把这当成为了艺术所作出的必要牺牲,但是这种人同样也忽视了一件事情:艺术家也是要吃饭的
说到底,最终还是思想败给了技术,故事败给了营销
小成本的国产艺术电影没有好莱坞的资本巨鳄作为支撑,没钱漫山遍野的去铺物料、撒宣传,也没钱去做特效,用酷炫的视觉效果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至此,《复联4》的成功和国产艺术电影的失败,似乎都是应有的题中之意
哪怕想要感叹,也只能去感叹:在中国,艺术电影真的不是一门好生意
但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文艺电影都是高质量的上乘之作,而他们的质量为他们迎来的高口碑,又让人对他们的票房有了一点希望
王家卫令人炫目的影像风格加上万玛才旦超强的叙事能力,让这个发生在西藏这片魔幻现实主义沃土的故事,透着一股子精致而不确定的神性,同时又显现着一种、粗糙但不妥协的魔性,并且故事的结局又从这股交织着的神性和魔性中,延展出了无限的可能性
作为近年来兴起的“藏地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之前《静静的玛尼石》和《塔洛》已经让万玛才旦在影迷中有了深厚的口碑积累,这部《撞死了一只羊》有王家卫、万玛才旦两位名导的加持,首日的预售成绩也不过87万而已
《云雾笼罩的山峰》是一部谈论现实的电影,也是左志国导演的处女作
我看了两遍,依然觉得难以对它进行类型上的定义,只能说它是一部在谈论现实的电影,或者是一首无尽的诗
里面有人的分裂、有人与人仇恨还有人对人的恐惧,但是在看完之后,心中剩下的只有像是风暴过后的天空那样的温纯与宁静
虽然这种特殊结构让场景的衔接略显生硬,同时也给观影体验设置了障碍,但同时也只有在三重时空的来回的映照与交错之间,你才能真正发现导演埋藏在故事之外的话语
导演左志国说:“我从来不接受别人想让我拍的电影,都是自己想拍的
”“我花了四十年时间才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讲述我小时候向往的故事
”固执且自说自话,这是人们最爱的艺术家的样子,同时也是文化商人们最讨厌的样子
王家卫是这样的,万玛才旦也是这样,如果三位导演的身影站成一列,也许他们的会在我的眼睛里逐渐重合成一个
对于中国的电影市场和中国的观众,我向来是抱着极大的希望的,也许,在这场战役里,文艺电影需要的只是时间而已
一方面,它需要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工业体系,另一方面,它也需要时间,来等待中国电影观众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