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9-05-06 06:18:48 点击次数:159

最近对以下话术可能很熟悉:——“我们要的是增长,没有裂变谈什么增长?”——“不做社群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0成本获得1000万用户!”——“最忽悠人的就是定位理论,因为要你花大钱”——“市场部就是花钱买流量?多想想用增长思维!(怎么不花钱做增长)”我听过最有意思但丝毫不夸张的,是一个小朋友毕业找工作,我问她怎么准备面试的,她说:“我把《流量池》几乎都背下来了!”其实吧,我觉得现在这个阶段这么准备,还真是有点聪明

人人都在为增长焦虑增长黑客理论被奉为必读圣经尤其在艰难的2019年,互联网的群体焦虑到达了巅峰低成本增长、下沉、裂变、社群如果还不做这些,那简直可以去死了这篇文章的意义,并不是和增长唱反调

很多时候,我们对增长的理解,止于现象和技能层面,比如《市场人技能下沉》会刷屏,比如研究拼多多怎么做裂变,每天都有教你怎么做增长的文章出炉,再被分享到无数工作群

很少有人去理解增长的底层逻辑,而没有这些去支撑,这就导致很多慌乱:比如扎堆去下沉,社交裂变和社群

看似谁都在做的事,一定正确吗?如果能想明白整体增长、规模和盈利的逻辑

会有更独立的判断和方向感

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

不一定所有观点和结论都能被你认可,但我们探讨这些,就是为了更加清明和清醒地去看方向

而不是被舆论裹挟前行

我们不妨先来看增长的鼻祖Facebook,首次独立设置增长团队,斩获20亿用户

拉近镜头看,Facebook有几个明显的增长关键点:--2008年用户数突破1亿,突破点是招募翻译志愿者,开拓国际市场--2012年用户数突破10亿,因为开发了一款能在手机上运行的简单版Facebook,让用户不需要高端智能手机就能使用Facebook

很明显,两次的增长动力都来源于拓展国际市场,让产品全球化

在海外市场,它几乎没有到强大的竞争对手

另外,别忘了,Facebook本身的社交属性和免费性

在2007年,增长理论还未出现的时候,校内网不也处于飞速增长期?看一个业务的增长,如果仅代入一个逻辑,很有可能造成幸存者偏差,忽略更关键的因素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源头来理解增长这回事

这篇文章会主要聚焦这几个问题:1、为什么要增长2、规模化的增长动力3、如何选择增长模式4、裂变和社群5、增长黑客能够代替营销吗提醒一下,文章有点长,看完估计得10分钟,而且没图

看完敬你是条好汉!1、为什么要增长退一步看为什么要增长?有人说这不是废话吗?不增长还能活吗?企业本质是盈利,为股东创造利润

增长一定能带来利润?在2019年,太多烧钱圈用户整流量的公司慌了,没利润,看不到清晰盈利模式,有个朋友在一家top互联网公司(日活过亿,流量不愁的那种)做新业务,老板直接说你这块业务,核心不看体量,只要赚钱

当然这个观点有待商榷,但确实是时候思考增长和盈利之间的关系

举两个例子吧:一个是一家学生创业的公司,叫稻草人,针对单身年轻人,提供一流体验的深度旅行

他们的创始人提出,要[控制增长],因为增长太快会影响到用户的体验

而正是极致的用户体验才能为业务创造溢价

另外一个是咕咕(于小戈)的大眼睛电商

在这个平台上,你看不到热门的爆款,基本都是一些非常小众的单品,比如护肤品,最大众的可能就是香缇卡

创始人的目的也很明确,【为挑剔精们打造的小众平台】

有意思的是,她写做公众号、做内容导流,输出的价值观绝对剑走偏锋,喜欢的人很爱,也有很多人反感

我把这个叫做[价值观歧视](和经济学的价格歧视一样,没有贬义),也就是通过价值观和价格,严格筛选出用户

这些用户愿意支付非常高的溢价,并且很忠诚

因此,不做增长,不代表不能活、不能盈利

关键先搞清楚生意的类型

是做专家生意,还是做规模生意

道理简单,身在其中,才知道没那么容易

很常见的情况是,烧钱做到一个中型,本来希望通过规模化盈利,但又摇摆在规模化和圈层之间,两头吃不下,导致战略到战术都非常分裂

比如小米,到底要发烧极客还是要女粉丝,让人感觉是“有点人格分裂的公司”

总结一下,从1到10的阶段,大家都在增长,要不要再从10增长到100,就要看到底做规模化,还做专家型生意

两者盈利模式不一样,前者要高速增长,后者要控制增长

2、规模化的增长动力规模效应为什么一定能带来巨大收益?从头说起的话,这源自于生物的本质规律

当一只动物的体形时另一只动物的两倍,会有两倍的细胞

前者需要的食物和能量却只比后者多75%

所以,体形更大的动物事实上比体形更小的动物更高效,因为每一克组织需要的能量支持更少

这一规模扩大带来的系统性节约被称为规模经济

简单来说,就是你的体形越大,保持规模的人均所需越少企业要获得规模效益,一个重要的路径是增长

然而,就像生物成长需要能量,企业增长也需要动力

生物能量来源于食物和空气,企业的增长源动力则是市场需求

按照满足需求的稀缺性程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在当期目标市场上,产品或服务的稀缺性强二、在当期市场,产品或服务不具备明显稀缺性对第一种,市场需求的巨大动力能够推动企业在极低成本下实现高速成长

比如1995年的亚马逊、2011年的微信、拓展海外市场时的Facebook

现在大家抢着出海,去东南亚、去非洲,也是一个道理

第二种,市场的需求作为动力源被稀释和分散,这个时候企业需要发展,必须主动增加动力,拉动对你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需求

规模越大,对刺激需求动力的需求就越高

3、如何选择增长模式遗憾的是,绝大部分的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不具备稀缺性的

想要获得增长的动力,必须去市场上刺激需求和提升需求量

要想刺激需求,第一步是找到有需求的人第二步是找到影响这群人的办法事实上,当你动用任何资源,选择一个影响这群人的办法,就会产生成本

所以看到[0成本获得千万用户],就像看到[多吃这几种食物,无病无灾活到120岁]一样,笑笑就行

有人说,运营部门做一个活动是没有成本的,市场部就必须支付成本

其实,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比如一个运营活动,占用你的首页资源,这个资源也可以用来做其他的活动

这个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所有活动中,能产生价值最高的那个

也会有人说,那采取免费策略去刺激市场,产品本身的开发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就可以做到0成本

别忘了,免费的模式在于第三方付费,这个时候就需要刺激广告主市场的需求,所付出的成本往往是用户体验

想一想,为什么爱奇艺的会员收入超过了广告收入

回到刺激市场需求,按照使用资源和成本类型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让利消费者--让利销售渠道--让利广告媒体其中,面对直接消费者(用户)的让利,覆盖面最大,比如裂变、拼团、帮忙砍价等,谁都能参与;让利销售渠道,是通过分销渠道影响某一部分人,线上比如云集、线下比如OV门店,以及最近大火的网红卖货分成;让利广告媒体,通过在媒体投放广告,刺激目标群体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那到底应该用哪种方式呢?或者是组合方式?除了考虑直接的货币成本之外

必须关注的是,不同的方式,刺激需求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让利消费者,往往是直接价格刺激,所以高频低价很重要

(有人会说,消费者相互安利的行为也会传达产品特征,比如口碑营销

但是这部分是无法量化和可控,因此在规模化增长阶段,缺乏可复制性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分用户并不是都来自下沉市场,更不等于消费能力低,而是对特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很敏感(冲着价格来的)

比如,一个女生会买爱马仕,但宁愿去借视频网站的会员

让利销售渠道,一般会做效果+价格双重刺激,比如微商朋友圈的安利,对效果展示往往非常到位,再加上一个诱人的价格

目标用户为使用效果或性价比买单

让利广告媒介,通过广告媒介来刺激需求,本质在于依托媒介,让物质层面理性价值和情感价值发生作用,引导用户

比如OV的电视广告,几乎从不提价格,而是突出明星使用的场景感

通过这种形式吸引的用户,往往冲着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来的,也往往能支付最高的溢价

现在大家普遍认为第一种方式,成本最低,效果最快

确实,但也必须看到,这群人,对你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非常敏感

如果基于这类用户做生意,还要要从产品或服务本身盈利,就需要最大化规模效应来支撑盈利空间

这也能解释现在拼多多为什么拼命发力改造产业链

还有一种观点是,这些人对某些产品价格敏感,但对有些商品不是呀,那我通过某些低价商品把用户吸引进来,再让他买利润空间大的商品

问题在于,用户愿意支付溢价,原因能获得额外的物质或情感利益,如果这一层面他无从感知,为什么会支付更高的价格呢?现在也有很多人关注到,让利分销渠道,尤其是个体分销者

没错,让利分销渠道在打开市场和发展初期能发挥重要作用,前提是利润足够支撑渠道成本,一旦面临着渠道成本上升,就需要考虑从广告媒介上,赋予产品更多的溢价空间,再对渠道进行投入

最后做一个补充,让利渠道和让利广告媒体

很多人会联想到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

在我看来,效果广告可以划分到让利渠道方,聚焦产品功效和价格,品牌广告则应该强调溢价(物质和情感)

有人说那品效不就不能合一了吗?品效合一,其实应该是时间合一而非空间合一

所谓时间合一,就是一个时间段内,对一个用户,从功效、价值主张再到价格等多个角度,重复影响、多次洗脑;而不是一定要把所有的因素,堆集在同一个空间载体上

4、裂变和社群终于写到这两个个提及率无比高的词,压力有点大,喝口水缓缓

先说裂变

驱动裂变的本质上也是让利消费者,让消费者刺激其圈层的消费需求

假设现在只做裂变这一种营销,那么可以从传播路径上,观察到这部分目标人群的特征:第一,愿意为利益帮你拉人的用户,大部分会认为原价过高,所以愿意付出时间成本来降低价格

这和肯德基偷发优惠券是一个逻辑,通过优惠券做价格歧视,肯花时间去找优惠券的人,本来并不会购买,KFC通过对这部分降价,把原本觉得贵的人吸引过来

第二、被拉来的人,大多也是价格敏感者(除了靠人情,但人情没有可复制性)

因为在不了解产品(服务)的前提下,能被吸引过来,很大诱因是低价

当然,前文说了,这部分人群不是没有价值,前提是规模经济收益非常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裂变的成本也在上升

因为各家都在做,点外卖可以发红包、打车也在发、电商可以拉个拼团、还有帮忙砍价等

一个正常人的时间和社交资源有限

只有拉高利益,才能驱动分享

有人会说,刺激消费者,不仅是利益,还有情感和内容驱动

打个比方吧,这就像《权力的游戏》里的魔法一派,第一,会的人很少,具有稀缺性,还有效果的不确定性,第二,魔法能影响的范围(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要有点燃大众情绪、操作情感的能力,同时这部分内容要叠加商业性,更是难上加难

比如《小猪佩奇》算是非常成功的情感刷屏,但对票房的拉动作用呢?所以,不是所有业务模式,都适合把让利消费者的裂变看作增长的唯一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吸引到的人,对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极具价格敏感性;而情感和内容驱动的可复制性不强,在规模化增长中,效果十分有限

再谈谈社群先看社群的属性

社群的形成,在于共同点,血缘、地缘、业缘,兴趣、利益、目标等

这个群可以是线上也可以是线下,可以是有形也可以是无形

在企业初期,有形的群能迅速积累初期用户和品牌粉丝,形成种子用户,做得最好的当然是小米

但从10到100的过程中,社群的作用非常有限,所以小米之后就开始狂打广告

原因在于,有形的群(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具有局限性

群的容量有限,规模增长则需要去运作更多群

一个主体能够通过规模效应实现成本下降

但多个分散主体的运作成本,无法通过规模来降低成本

那能不能只运作一个群?可以一类是会员模式;另外一种,就是做品牌粉丝

社群是具有共同体的人的集合

无形的群所有具有的共同之处,是对企业价值主张的认同

这类粉丝并不是通过建群或者线下聚会去凝聚的

而是对价值导向的认同,比如苹果、Nike、Northface等

如果你的企业已经颇具规模

不要总想着去拉群,除了会员体系设置,也可以想想怎么打造无形的群,积累粉丝和超级用户

5、增长黑客能代替营销吗?为什么老板们都爱增长黑客逻辑?恨不得代替其他所有营销方法

原因一,认为这么做节省投入

原因二,因为简单可量化

不仅数据可完全量化,具备即时性,岗位绩效也可以简单量化

还有很多人,干脆把增长黑客理论和裂变、社群划上等号,并以此取代其他增长方式

说实话,这既没有看懂营销,也没有看懂增长黑客

增长黑客的实质是通过不断假设-测试,验证方法论,再复制放大

增长黑客的核心作用,在于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可能的机会点并加以试验,得出结论

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是:1、完整而精确的数据——往往对存量用户的数据获取,要比增量用户容易许多、2、可试验性——能够操作试验并及时获得反馈因此,在实操层面,我认为增长黑客理论在存量用户和已知环境中,发挥空间更大,也就是说,在用户生命周期管理上起到的作用,远大于在刺激目标市场需求上的作用

依赖增长黑客逻辑,还有一个负面效应是:当我们过度关注数据,关注优化-迭代这一过程,往往容易忽略创造性思维和洞察

因为这些无法量化,甚至无法预判,这就导致创新的空间越来越窄,错失真正的突破机会

如Facebook增长主管所说:“在硅谷有这样一种迷思,数据可以让你优化指标

但是作为Facebook的分析主管,我认为这种迷思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因为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够让你产生同理心”最后总结一下:1、先关注利润和生意模式,做专家型还是规模型,再看对应的增长需求

2、当我们看到一个业务能低成本飞速增长,先关注产品和服务本身的稀缺性,而不是把所有原因归结到增长方式

3、对大部分非稀缺型生意,从10做到100的过程,无法0成本

4、让利消费者、让利渠道方、让利广告媒介,没有绝对优劣

怎么选择,要看目标市场和盈利模式

如果依赖让利消费者,获得价格敏感度高的消费者,就必须在规模化协同效应上积压出足够的空间;让利分销渠道在中前期很重要,一旦面临着渠道成本上升,就需要考虑从广告媒介上,赋予产品更多的溢价值

5、品效合一关注时间维度的重复和集中效应,而不是信息在空间上叠加

6、不要过分单一评估某一渠道的价值,而是看作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这个系统作用于每个目标消费者

7、利益驱动裂变,带来对特定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敏感人群,如果没有心智影响

很难在平台上贡献更多的溢价

情感驱动缺乏可复制性8、拉群和运营在规模化增长中,作用极小,更适合专家型生意9、做无形的群就是塑造品牌的价值主张,形成认同感10、增长黑客思维,在用户生命周期管理上的作用,大于刺激目标市场的作用

过多依赖黑客思维,要警惕是否会阻碍洞察和创造性思维

最后恭喜你能看到这里啊!很感动,放一个彩蛋吧,实操层面的

如果我的营销预算非常少,怎么花呢?方法一:可以先不花,等钱攒够再说

(最明智的方法)方法二:重复影响一个更小的群体

举个例子,如果投kol,就不要找一波号来投,而是找准一个和目标人群最类似的kol,集中一段时间,重复投放多次,影响同一拨人,因为用户永远没你想的对你那么有兴趣

好啦,今天就说这么多


相关阅读

教跳绳,为啥突然成了热门生意

中国羽协主席张军:苏迪曼杯夺冠不是唯一目标

职业化进一步 精彩度多一分(体育大看台)

中国田径先驱郑凤荣:老凤还巢 新燕接力

女排冠军成员周鹿敏:女排神鹿 永不言苦

围棋国家队总教练俞斌:围棋低谷俞跃龙门

奥运“六朝元老”王义夫:一杆老枪 一段传奇

中国花滑教父姚滨:破冰之旅 坚持到底

女足传奇10号刘爱玲:玫瑰铿锵 威名远扬

北控男篮“招聘”有意引进西热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