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Web】人造肉第一股(BYND)上市,首日收盘股价高涨163%,次日数据显示,主要投资者(包括比尔盖茨在内)集体抛售
人造肉,是投资界新宠,还是一场食品界骗局?要点速览:1,人造肉的目标人群不是素食主义者,而是肉食高度依赖者2,人造的基本逻辑:比动物肉更好吃、更健康、更廉价,为何不吃呢?3,BeyondMeat的股票“大逃离”人造肉是什么?人造肉按构成分为两种:一种是植物提取物,一种是干细胞培育
从植物中提取蛋白、脂肪,通过再加工制作的口感、味道与动物肉相似食品,均可被称作人造肉
古老的饮食文化中,大豆作为常用食材几乎占领的植物性人造肉全部内容,通俗的讲,豆干、素肉也属于人造肉
这些食品针对“希望满足肉食欲望的素食主义者”而设计
另一种人造肉,更具市场潜力:通过动物干细胞培养出的细胞组织物
简单来说,就是让活细胞在营养液里通过生化诱导素进行快速分裂增殖
目前,这种人造肉食已被验证为可行的方案,只不过在量产(“实验室外生产”)的条件尚未成熟,过高成本的问题亟待解决
BeyondMeat暴涨185%的背后:投资方已清仓理论往往超前于市场,上周一家名为BeyondMeat的植物性人造肉科技公司于纳斯达克上市
意味着这家2009年创办的植物蛋白公司有足够的生存条件
代码BYND于纳斯达克开盘当天,股价一度被抄到首发价185%附近高位
TechWeb通过投资方信息了解到,大部分(H轮前)投资机构似乎对此另有打算
多家专注食品业投资机构:ClevelandAvenue、GeneralMills等均已退出
投资界“大佬”KleinerPerkins,退出;比尔盖茨也已相继退出
此前,BeyondMeat被媒体宣传为“比尔盖茨投资过”的企业,如今变成了“抢着抛售”的股票之一
BeyondMeat官方尚未予以置评
站在风险投资者的角度,早期套现可能是唯一选择,长期持有一家市场都尚未成熟的初创企业,并非理智之举
野生鱼类在食用大量浮游生物与海藻之后,会在体内积累一定量重金属、难分解的物质,捕食鱼类维生的鸟类与大型鱼类体内毒素含量则会以指数型增长
此外,细胞培养的人造肉可以根据食用者需求设计蛋白、脂肪含量,甚至是纤维含量、形态
这些可控“参数”能够为食用者提供动物肉类不可替代的食物体验
饲养动物需要大量土地
无论圈养或畜牧,都会间接减少种植面积
目前,培养人造肉细胞,只需要营养液与无菌环境
在一定程度上,复杂的培养工艺取代了传统饲养资源消耗:纯净水,饲料生物疫苗等,此前一项调查显示,近30年间,大面积的饲养食草动物使得大气中甲烷含量迅速增加,而甲烷正是破坏大气上方臭氧层的主要“元凶”之一
保守来讲,实验室的细胞培育人造肉有很大潜力在上取代动物肉
TechWeb认为,人造肉表面上是食品行业的新生概念,实际确实生物科学的衍生学科
随着生物科学的技术进步、替代性蛋白的市场增长、金融资本逐步介入,细胞型人造肉的成本会与越来越低
一项新技术的市场开发需要多个阶段,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一项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与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技术,至少目前,资本家们已经尝到了它的甜头